有关五年级语文说课稿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五月端阳》这篇主要对端午节的习俗进行了介绍,分姑娘们做香袋,小伙子们赛龙舟,妇女们包粽子,老人们讲屈原的故事几块内容,反映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课文可以说是结构简单、脉络清晰,语言通俗。课文可分三段。第一段是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第二段是写姑娘们、妇女们、小伙子们过端午节的情景。第三段是写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来历。课文总共安排了两课时完成教学。
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内容是初读课文,重点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从三个维度预设了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菖蒲、艾草、流苏、衣襟、削职流放”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操作目标:通过朗读课文词句,感受端阳浓浓的节日气氛,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情感目标: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感受屈原那火热的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课堂的生成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样的课堂,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建构的过程,也是根据学生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以上教学理念的:
一、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初学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是关键。试想,字、词都读不正确,句子也读不通顺,何来理解和体会,更谈不上正确运用。所以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朗读。在检查朗读时,逐个纠正字音。这一个个教学环节无不体现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语文是一个大整体,一篇课文更是一个紧凑的小整体。整体把握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正确理解课文的一个必要条件,更是培养语文美感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初读课文后,随即以一句话谈谈你对端午节的感受。既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联系实际,加深体验。
叶圣陶说过:“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即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享受生活。比如学生对文中的菖蒲、艾草不熟悉、不了解,就用图片使学生对之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对他们产生了兴趣,就会在课后主动去找寻、通过课外读物去了解它。
三、认识屈原,丰富情感
《五月端阳》属于说明文。说明文区别于其他文体较显著的特点是简单、明了,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处理文本时我采用了新的手法,赋予《五月端阳》感情的外衣——屈原的爱国情、后人对屈原的悼念情。也正是这样的处理,学生才能更珍惜五月端阳,从而更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
四、拓展文本,加深理解
教材要为我所用,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不能拘泥于教材。本课中介绍屈原的知识比较局限,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范围比较狭窄,学生也很难体会屈原当时那种痛苦无奈的心情。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充分利用语文这个知识的大缸,拓宽文本。因此,在课前,我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大量查阅了有关端午节与屈原的传统文化,为课文的教学作知识上的铺垫。
课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对这堂课以及课文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从今天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对课文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也佩服学生的知识储备,课堂上我们是相互学习,一起探究的过程。自己感到不足的地方仍是挺多的,对教材的理解或说是钻研吧,要透彻,这样才能有更充分的预设。当学生提出句子“香袋的式样很多,有鸡心型的,虎头型的,菱角型的,辣椒型的,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为什么这里不用省略号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稍有慌张,随即以“如果此处用的是逗号的话,后面句子就不完整了”来应付。课后我想,其实此时我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果学生都不能确定,那就应该在我做出解释后跟学生讲明,课后我们一起去找答案,而不是这样不管对错搪塞过去。课堂中还有几处学生的质疑我都没有妥善地处理好。就比如当学生指出“屈原这样的死是不值得的,他应该好好地活下去,这样才有救国的希望……”,虽然在课前我也预设到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始终没有讲到“点子”上去,我也没有引导好,直接自己生硬地套上几句话,感觉不妥。还有许多考虑欠周的地方,有待于提高。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
《莫高窟》是第五组最后一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文共有5个自然段,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总写:只有两句话,总体概括介绍莫高窟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突出她环境的恶劣及她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写:第2-4自然段,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写得形象、生动、逼真,再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唤起读者对我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之情。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总写:以作者的感受总结全文,突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引起读者的共鸣。文中生动、传神的词语和优美、灵活多变的句式也很多。所以,《莫高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理想教材。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三、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教学重点:读书指导,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四、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 ……此处隐藏9543个字……习的先导.为了调动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其境,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以情促读,总结读法,运用学法,读中感悟。
老师先指名朗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段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三、自主释疑,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老师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如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学完本段后,再讨论:同学们,看到五壮士应英勇地跳崖后,你们想对五壮士说些心里吗?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资源,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五、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这节课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络,中心突出。
六、作业布置大胆创新,体现个性。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一、说教材:
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14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必须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第三、四自然段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第五自然段揭示“水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滴水穿石”和“启示”造句。
3、了解本课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
4、引导学生领悟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转移、持之以恒的去做。
三、说教法
这是一片说理性文章,教学时可以安排读、说、写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充分地读“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然后抓住“滴水穿石”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说从着一自然现象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对课文中的句子是怎样理解的。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如果这样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人类身上存在,会有什么样的奇迹呢?读课文中的三个例子,说说他们都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是什么让他们能够成功的?这里可以设置小组学习,给每个人安排小组学习中的任务,让学生真正的学习。课文讲到这里,可以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除了课文中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类似的名人故事?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课前有所预习准备。帮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滴穿”“顽石”的意思。并且联系实际,举例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词语积累,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成语、俗语、谚语的意思都有滴水穿石所要揭示的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昨天我们一起去安徽省广德太极洞内看了一种奇观是——滴水穿石,那么这一现象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
2、指名读。
3、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读出你的理解。
4、找出这句话中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
5、两组反义词中更突出的是什么词?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能读好这一段话吗?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滴水穿石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他能够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呢?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就不难明白。
1、指名回答,说说滴水穿石的奇观是怎样形成的。
2、出示小黑板。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话的呢?带着你的理解朗读。
3、你是怎样把这段话读好的?抓住了哪些关键的词语?
4、你读得真不错,这些关键词就是滴水能够穿石的关键所在。缺一不可。你能再次将这段话读好吗?
指名读,齐读。
5、现在你知道滴水是靠什么才“穿石”的吗?
6、和雨水相比,雨水为什么不能滴穿石头呢?
三、引读过渡。引读第三自然段过渡。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书中就给我们举了三个名人的故事。
分小组学习,思考问题
1、书中介绍了哪三位名人?
2、他们获得了哪些成就?
3、他们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课外延伸
1、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名人故事?
2、你现在能说说“滴穿”一块块“顽石”中的“滴穿”是指什么?顽石又是指什么?
3、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这样的“滴水穿石”的经历吗?
4、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打算今后怎么做呢?
五、总结
是的,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引读)你拥有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你就会成功。
文档为doc格式